——全国第二届生命教育高峰论坛暨教学观摩研讨会感想
2013年11月2日至3日,在石家庄市裕华区神洲七星酒店举行了全国第二届生命教育高峰论坛暨教学观摩研讨会,会议分为三部分,下面就每部分的感悟进行总结。
第一部分:生命教育专题报告
生命教育强调重视人的精神生命,调动学生全部生命潜能,引导学生为幸福生活而学习。本次会议是对生命教育的很好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推动学校生命教育研究与发展。徐勇教授的《学问与人生》和肖川《教师:从读书人到知识分子》都在强调读书,强调教师通过读书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底蕴。徐勇教授提到台湾石滋宜先生把单纯的职业教育称之为“僵化教育,失业源头”。现在是一种文化教育的缺失。教育不能被动的适应现实,而是引领现实和提升现实的品质和层次。素质教育要合理调整和安排素质结构,并不断完善和优化素质结构的活动和过程。教师提高素质要多读文章,经、史、子、集等图书多读还要研究得深。要背诵长篇古文,背诵名篇可以“养气”,感受汉语的气势和气韵,可以自如地驾驭汉语,可以写一手漂亮的好文章。国学经典教育不直接养成某种特定的技能,但它实际上是从更深刻、更高远的层面,做好夯实基础、调整结构、完善素质的工作,是一种源于根本、专注根本、为着根本教育。肖川教授讲的核心观点是:作为知识分子才是教师的真正境界,因为作为知识分子有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社会关切。教师要读书提高个人修养,怎么读呢?泛读与精读、精读更重要、如同己出,烂熟于心。读什么书呢?好书的标准是有理、有情、有趣、有用。要读有思想方法论的书,指导我们如何正确的认识世界。教师除了重视自己的工作,还要了解和关注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并将其作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两位教授的报告给提升了我们的眼界,我们将在此付出努力。
第二部分:生命教育课观摩
2日下午一共展示了四节观摩课,分别是张艳超老师的《新文化运动》,陈子寒老师的《故事知道答案》,曹专老师的《巴学园运动会》,周颖老师的《我与地坛》。
张老师讲的是一节历史课,思路清晰,让学生丛刊物文章,历史人物身上去了解一个时代,懂的一种观念,如提倡民主,科学新文化等。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追求了个性的解放,学习了新文化运动中青年们的精神,意识到了民主与科学的重要性。
陈老师的《故事知道答案》是思想、智慧与生命并存的一节课,课上陈老师一直在跟大家谈天说地,讲着各种各样的故事,让学生们自由畅想,有了对自我生命意识的认知,找到属于自己心灵的位置,整节课很愉快,最后陈老师指出人的生命就是一个故事。
曹老师的《巴学园运动会》是一节语文课,孩子们从课文中感受到巴学园运动会带来的快乐,最有创意的一个环节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个环节让孩子们小组设计一场运动会,发什么奖品,然后孩子们展示,这环节孩子们的热情都很高,在展示的时候洋溢着满心的幸福快乐感,孩子们懂得了并体会到了生命在于运动。
最后结果周颖老师的《我与地坛》是一节语文课,整节课以阅读为线索,课文为主,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去体会作者史铁生当时在最狂妄的年龄变得残废以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以及对生命的感悟。陈老师反复的在给学生悟的机会,让孩子们在欣赏的时候,探究生命深层次的认知,悟出生命的意义。《我与地坛》这节课在周老师的带领下不仅仅是一个励志的故事,更是对生与死的思考,我们每个人都要对生与死有个思考,思考怎么活、怎么珍爱自己的生命。
如何在我们的课堂上渗透或者进行生命教育是我们今后的思考的方向。
第三部分:全国生命教育实验学校经验交流
3日上午,大会聘请了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田运隆教授进行了《校长的教育价值观与教育道德观》的专题讲座,提出了教育的基本价值应该是传承、教化、发展、创造; 校长的教育道德就是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尊重教师工作的权利和休息的权利等,并用翔实的资料进行了说明,为一校之长提出了目标。
讲座结束后四所学校进行了经验介绍,分别是四十中的《为生命竞相绽放助力,加油》、四川成都双流县东升迎春小学的《有限生命 无限希望》、山东潍坊坊子区崇文中学的《让生命因规划而精彩》、郑州第52中学的《以文化阐释生命教育》,虽然主题不同,但其共同点一是注重环境建设,每一面墙壁,每一寸草坪都蕴含着生命教育;二是搭建活动的舞台,让活动绽放生命的光彩;三是构建生命课堂;四是人文管理,让生命教育在校园的各个层面发挥作用。在四个经验介绍中,其中山东潍坊市崇文中学的“人生规划”教育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们确立了学生发展的新体系,编写“人生规划教育校本课程”,建立“学生发展手册”“学生职业生涯手册”,举行“心灵报告”,开展“经典活动”,创办“意林特刊”开通“家校qq群”实施微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找到职业兴趣,明确发展目标,激发学习动力,引领学生素质品质全面提升。同时还确立了教师职业发展新体系,从“自我认识-----职业发展-------人生幸福”构建实施幸福蓝图。
总之,生命教育是将现有的教育进行提升,回归到“教育”本身的教育,提升师生校园生活的质量,在生命的根基上确立起人的内在的不可让渡的尊严,让学生的各性变得丰富而舒展,人格变得正直而强健,让幸福溢满心房!(文/王燕洁 霍秀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