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意大利交流有感
黄保华
寒假期间,有幸带领高中9名同学和小学代表团一起赴意大利进行了友好学校的交流,在短短的9天时间里,感触颇深,现将自己的感想整理如下:
★ 学校教育
意大利属于欧洲比较先进的国家之一,近距离的感受意大利的教育,确实和中国的现行教育体制有着太多的区别。
学校: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我亲自感受到了加瓦尼和费尔米两所中学的教育。学校教育立足点较高,他们的教育理念在于真正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所以在学校管理方面,对于学生的限制相对较少。加瓦尼的副校长毛里修在和我交流的时候多次提到一种理念:学生才是学校的真正主宰者。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吧。学校虽然很少对学生进行限制,但是学校的引导很到位,在观摩学校的课堂组织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学校教育的成果,老师在课堂上始终没有一言堂和单一的说教,而是更多地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课堂知识并立即加以运用,学生们的课堂收获相当完整准确。
学生:意大利的学生拥有很大的自主权,这种自主权包括上下学的时间、课堂上的自由度、平时的生活、课余时间的安排等等都有明确的体现。学生们的学习并不是在固定的模式中打造出来的,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以体育课为例,他们都是自行选择自己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并且在课堂上,他们可以和老师进行深入的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及时和老师进行沟通,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想法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说到体育课,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意大利学生上课的精神面貌,2个小时的体育课,大约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做准备活动,但是同学们的认真和执着深深地感染着我,同学们做每一个动作都极其认真,绝对没有因为是准备活动而有所松懈,每个人都特别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热身活动,尤其是在分组活动的时候,每一位同学都能考虑到集体的利益,而不是游离于集体之外。最后剩下的时间,是学生们分组对抗的时间,这时候的团队意识就更加强烈,每一位同学在取得一次成功的时候,不仅是本队而且包括对手的成员,都会给以掌声的鼓励,这种团队建设肯定是在长期的教育中形成的,说真的,我在观摩这一次体育课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了我们学生的巨大差距。
家庭教育:在意大利家庭的教育很好地配合了学校的教育,几乎所有学生的教育都和社会挂钩。每一个家庭对孩子的约束都比较少,在和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感触最深的就是在家庭中所有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孩子的学习几乎全部都是孩子自主完成,孩子的时间支配有着相当大的自由度,比如下午放学(13点-14点之间)后,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而不是立即回家,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甚至拥有一技之长,除了博洛尼亚自身拥有的艺术气息熏陶以外,还有很多孩子选择高尔夫、马术等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孩子们从自己选择的这些课外活动中真正得到了成长,而这些和家庭对孩子的宽容和支持是绝对分不开的。
教育的国际视野: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在意大利,很多人都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在学校中,学生们在学习意大利语、英语两门语言课程以外,还有多种语种供学生们选择,像法语、俄语等都有开设,让我们最高兴的是在学校中有很多的学生选修汉语,说明了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在逐渐增大。在家庭中有很多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现象存在着,东方文化的神韵对于他们而言充满了神秘色彩,所以在意大利经常能碰到说出汉语来的当地人,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充分说明了我们祖国的强大和世界地位的增加。
说到教育,就不得不说考试,最然在意大利,学校教育对学生很宽松,但是学生们的学习压力还是很大的,因为所有开设的学科几乎每周都有一次考试,考试的结果直接和学生的升级有关,如果不能合格的话,学生只能降级重读,所以说,学生们在周末还是很努力的去学习的,对于他们而言,只是把文化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学习实现了有机结合而已。
★ 意大利文化
意大利是一个文化深厚的欧洲国家,行走在博洛尼亚的大街小巷,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使人身处其中的时候,时刻感受到了文化的感染。
白天的博洛尼亚,充满了人文和学术气息,所有的博物馆事实上又是图书馆,连襁褓中的孩子也可以和父母一起在图书馆专辟的空间里阅读饮食;大学城是对外开放的,学生一边上课,参观者一边学习,两者互不干扰。最让我有所感触的是市立图书馆门前的墙上是二战期间战死的博洛尼亚地区士兵的相片,这让我感受到对生命的尊重。战争期间作为国人是无法选择阵营的,对国人而言就是为国作战,选择阵营恰恰是政客所为,而政客的选择决定了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因此不应该有国人来承担阵营选择错误而带来的罪责,每个鲜活的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这是对待生命的一种态度。
博洛尼亚大学是西方最古老的大学、欧洲四大文化中心之首,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是全世界第一所大学。建立于1088年,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这所大学拥有极其雄厚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也十分先进。各学院都有自己的实验室和电化教室,医学院设有各科的临床诊所,天文学部还拥有自己的天文台。此外,博洛尼亚大学的辅教系统相当完备,如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档案馆等。其中,仅图书馆就分为校级,学院级、学部级、研究所级和研究中心级。博洛尼亚大学校级图书馆隶属于意大利文化部,馆内共有藏书92万册,包括14-15世纪的图书版本及将近万册的古籍,藏书偏重于文史类;博洛尼亚大学还拥有举世闻名的历史档案馆,其间收藏了大学建立以来的重要文献,以了解西方的教育发展、学科发展以及意大利大学、学术的发展历史;为方便老师教学与学生实践,大学几乎每个学科都配有相应的博物馆,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天文博物馆、解剖学博物馆、病理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物理学博物馆、地质学博物馆、矿物学博物馆、动物学博物馆以及一个占地约2公顷的植物园。其中最让人震撼的就是大学里面拥有欧洲最早的尸体解剖实验室,直到现在还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周环绕的学生座椅、中间干净整洁的手术台以及高高在上的教授座椅都彰显了它的神圣。
提到意大利,不得不说他的宗教文化。不管是在博洛尼亚还是在威尼斯,教堂随处可见,肃穆的教堂环境、虔诚的祈祷人群,处处显示出了宗教文化对人们心灵的洗涤,在博洛尼亚最大的教堂就是San luca教堂,这是一座山顶教堂,位于市郊以西3公里外。教堂始建于公元1723年,连接主城区与教堂的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由666个拱门所支撑,是朝圣之人的必经之路,也是每年市中心向山顶教堂游行的必经之路。它的建造耗费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它位于博洛尼亚市的最高峰,站在San luca教堂,从山顶往山下看博洛尼亚城市风光尽收眼底,风景极其美好。在意大利周末大部分公职人员都是不工作的,甚至包括相当的公交车司机,所以在周日,相当多的意大利人都会把长廊当做自己的训练场所,从山底拾级而上直到山顶,并在教堂进行虔诚的祈祷已经成为意大利人的一种周末必修课。
博洛尼亚的交通留给我深刻的印象。在博洛尼亚很少有宽阔的大街,基本到处都是类似于小胡同的街道,在这儿绝大部分都是单行道,所以交通秩序良好,几乎没有任何堵车的现象。汽车从来就是主动避让行人的,只要看到有人经过人行横道,汽车都能早早停车,等待行人过后再通行,体现了人与人的和谐。博城公交车上的人也并不算少,但秩序良好。这点在西方恐怕很正常,所以也不奇怪。引发我感慨的,是博城公交车的站台设计和它的打卡规定。每个车站的站牌上,不仅有每个站点的站名(字体却不大,这点是总让我们这些外国人感到不方便的,因为不能老远地看到),而且还有到站时间表,列出了计到分钟的到站时间。周一至周五的是一个表,周六和周日的是另一个表,周末的车次密度相对低些。在我们坐公交的时候,发现基本上是准时的。这让我们很是惊讶和高兴。打卡完全靠自觉,因为车上没有检票人员。打卡机有两部,均置于车的两头偏中部位置,司机根本看不到。但是所有人上车以后,即使是人很多,也会到打卡机处去打卡。博城的公交车为老人和残疾人考虑得很周全,每辆车上都至少有两个固定座位是给残疾人坐的,一般设于车的中部。座位是特定设计的:座椅较普通的矮些,椅背却高出不少;座椅边有安全带,车身上有明显的指示标志。这两个位置经常是空着的,并非座位有多,不少乘客还站着,有的就站在残疾人座位旁边。在一般情况下,健康人宁愿站着,都是不会坐这两个位置的。
博洛尼亚有很精准的用餐时间,午饭是下午一点,晚餐是下午七点,不到时间所有餐馆都是关门的,这时候就是通过喝咖啡蛋糕来解决温饱问题。
博洛尼亚让我看到意大利文明的尚存和延续。更体会到慢活的生活方式。
此次的意大利之行,带给了我很多的震撼,终于亲身感受到了一直以来从书本中了解到的西方的文明古国,感受到了她的深邃的文化和先进的教育,真的是不虚此行,同时也在想: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发展?我们的深厚文化应该如何才能进一步传承并发扬光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