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木桶理论” 建设优秀班集体
摘要:一个班级有几十名学生组成,正如一只木桶由若干块木板组成一样,组成木桶的板有长有短,组成班级的学生也有“长”有“短”。运用这种“木桶理论”建设优秀的班集体,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必须分清学生群体中的“长板”和“短板”,然后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把“短板”变成“长板”, 增强班级的整体战斗力,促进学生的凝聚力和班干部向心力,减少木板缝隙,防止木桶漏水现象,实施民主管理,加固“木桶”,从而使班级这个“木桶”的“存水量”达到最大值。
关键词:“木桶理论 ” 凝聚力 向心力 班集体
木桶原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水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个班级有几十名学生组成,正如一只木桶由若干块木板组成一样,组成木桶的木板有长有短,组成班级的学生也有“长”有“短”。因此要建设优秀的班集体,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作为班级管理的班主任,必须分清学生群体中的“长板”和“短板”,然后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把“短板”变成“长板”,从而使班级这个“木桶”的“存水量”达到最大值。一个完整的班级群体,应该由学生、班干部、班主任这三个部分组成,在班级建设中,我们把木桶里的“水”比喻为班风和学风,那么,“木桶的容量”就是班级建设的成效; “木桶的长短木板”比喻为学生及学生素质的整齐度;木桶之“箍”比喻为班干部及班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木桶“桶底”比喻为班主任及班主任的服务与协调能力;“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缝隙”比喻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和集体观。
一、改变长短木板的差距,增强班级的整体战斗力
班主任要善于认识学生的“长短”,“短中见长”,弥补“短”处,以学生为重点,服务学生、凝聚学生、拉近学生差距、减少学生两极分化,以此增强班级的整体战斗力和凝聚力,促进班风学风的长足发展。
1.要善于认识“长短”,“短中见长”。
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对每个学生都要仔细观察,周密调查,认真研究。每名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及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在班级中,难免有少数后进生,班主任应该全面正确地看待他们,不能仅看见他们的“短”处而见不到他们的“长”处,从而形成“晕轮效应”。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如:有的学生虽然纪律观念薄弱,但在运动会上一展风采,为班级争光;有的学生虽然文化成绩不理想,但具有绘画的天分;有的学生虽然书写潦草,但爱读书,博学多闻,有个人的独特见解.这就需要班主任能全面了解,善于观察,从学生的“短处”中发现“长处”,进而做到“扬长避短”。
2.弥补“短”处,增加木桶的容量。
“木桶理论”说明了班级的整体战斗力,制约于班级的每一位同学,制造木桶是为了盛水,要最大限度地增加木桶的容量,首先必须着重解决好“短木板”的“补短”问题。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了木桶的盛水量,把短板加长,使其与其他木板在同一水平上,则这只木桶的盛水能力就得到了加强。木桶中有一块“短板”,那么水桶里的水就会外泄,直接影响盛水量多少;将“短木板”变长,会使班级这个“木桶”的盛水量达到最大值,会使我们班级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从而使班风学风在不断改进中得到长足发展。
在班级管理中,为了改变长短木板的差距,增强班级的整体战斗力,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可以采取“抓两头带中间,密切关注特殊学生”的工作策略。这里的两头,一是指走在班级前端的班干和各种积极分子;二是指那些缺少学习积极性、自律性也不强的学生。密切关注特殊学生,指的是家庭贫困或者某方面缺乏比较严重、不太健全的学生。对于班级骨干,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交给并指导工作方法,让他们不断地成长起来,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他们的带头模范作用发挥的好,班主任的量工作就减轻了一半,效果提高了一倍;对常常违反纪律的学生,要个别谈心,进行说服引导,举例子说明危害;对文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降低要求,循序渐进,多进行个别辅导,增强信心;对于性格内向,胆小懦弱的孩子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多些鼓励和夸奖,肯定他们的进步。对于特殊学生,要给予特殊的关爱,不仅需要在学习上的个别辅导,还需要班干部、同学们的关心与帮助,甚至对生活上的照顾和心灵的安慰。对于那些缺少学习目的、自律性也不强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再帮助他们寻找问题出现的根源。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推动其自身的转化,以改变“短木板”的长度。
二、减少木板缝隙,防止木桶漏水现象
如果木桶有缝隙,即使每块板都一样长,水也会流出来。这时,木桶的盛水量就取决于木板之间的缝隙,而不是木板的长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弥合缝隙,加强集体中团结协作的精神。细节决定成败,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缝隙弥合度决定了木桶的质量,它们之间的粘贴得越牢,就越不会漏水。如果班级的成员在相互认同和团结上出了问题,就尤如木桶的板与板之间出现了缝隙。在班级这个群体中,常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成绩优异的学生容易骄傲自满,看不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一方面对学习好的同学常有自卑感,不愿意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接近,另一方面,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抱有戒备和嫉妒心理,彼此之间有严重的心理隔阂。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要善于在他们中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连起友谊的纽带。针对双方的心理,抓住契机,消除他们的误解和隔阂。在班级里建立一帮一的学习小组,让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伸出热情的手,真诚地帮助和关心后进的学生。同时引导后进生主动地向先进的学生学习先进的学习方法,向先进的学生看齐。在班级中逐渐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和谐一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氛围,从而形成群体合力,发挥班级的整体功能。
木桶桶底在结构中是木板固定的基础,服务于木板,起到稳定作用。对于学生平时取得的好成绩,用喜报的形式向家长报喜,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分享喜悦,使学生有成就感。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打电话与家长取得联系,并及时进行家访,让家长知道学生在校的表现,交流教育方法,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尽管这些都是小事,对班主任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但在学生心里,却是大事,留给学生的是惊喜、温暖,印象也很深刻。这样的做法,可以促使短木板变长、长木板变更长的效果。
三、促进学生的凝聚力和班干部向心力。
“木桶原理”的成立,一直是以把木桶直立起来做为前提,在这里,如果换一种方式,我们把木桶斜立起来,让水面向木桶的长木板那边尽量倾斜,那么,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就不再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桶壁上那些长木板,那些木板越长,木桶的容量就越大。如果暂时忽略“桶箍和班干”的关系,我们试将长木板比喻为班干部,则说明,班干队伍的强弱也能成为班级建设的主导因素之一。
这个原理还告诉我们,如果把团队看成一个木桶,我们却只顾盯着自己的短处,则会使我们轻视整体观念和漏缝之间的关系。因为在现实管理中,不同的工作方法和学生综合素质会使我们无法令所有的木板一样整齐。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努力地将十个指头削得一样长,而是将工作重心向最能发挥作用的那一方倾斜,根据学生和干部的特点,不同的成员相对应的安排在不同的木板岗位,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挽救差错;每一处“木板”和“桶箍”的职责,是严把自己负责的那一块关口,当哪一块“木板”取得优势或发现有不良问题时,我们可以适当调节木桶的“倾斜度”,向有优势的“木板”倾斜,避开有不良问题的“木板”,其余“木板”在不漏水的条件下,则迅速调整方向,这里面体现了木桶里更高的整体观念,需要“桶箍”和“长短木板”发挥最大的团结合作意识。
四、民主管理,加固“木桶”
一支具有良好工作协调能力和向心力的班干队伍,能够凝聚学生,减少木板与底板之间的缝隙,以便达到根本职责:帮助底板固定木板,成为班主任的左右手。
“箍”在木桶中起到向心力的作用,配合“桶底”稳定“木板”。如果“箍”没箍紧,则会导致木板与木板、木板与桶底之间出现大的缝隙。如果此时我们还把注意力放在最短的木板上,将会因小失大,导致局面不可收拾,所以,班级骨干的工作能力对班级的管理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选择班干部时,实施民主,班干部要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会给他们今后工作中带来许多方便。班级实施民主管理既具有短期效应,又具有深远意义。一方面,民主管理可以团结全体同学,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班集体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民主观念的渗透,可以增强学生民主意识,提高沟通与协调能力。班集体管理依靠全班每个成员。“全员参与”就是要让所有的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增强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参政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实现学生自主管理。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内在需要和心理需求出发,不是以管理为主,而是以服务和教育为主,在对学生提出学习、生活和纪律等要求的同时,先讲清为什么要这样要求,不这样做行不行,让他们逐渐向自我完善、自我教育方面发展,让他们的观念逐渐从学校管理、教师管理转为自我管理。
俗话说:“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添砖起高楼。”这些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俗语,讲的都是团结产生力量的道理,都说明了团结的深刻含义。学生和班干都犹如一颗颗“珍珠”,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具有伯乐的慧眼,并成为那条能将它们串连起来的线。
“木桶原理” 里以班级班风学风建设为中心、以学生为重点的管理形势建立以后,我们还需要关注它们的形势变化,随时做好调整的准备。我们要绷紧“桶箍”,拉近长短木板之间的差距,减少“木板”、“桶底”之间的缝隙,使每一处都团结紧密,从而真正地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建设优秀的班集体。 (文/石外集团平山县温塘学校 范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