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    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特色课程 > 心理健康

妈妈,我不想跟你聊天

发布时间:2016/11/11 17:35:16



妈妈,我不想跟你聊天

作者 霄波



01


就在昨天,我坐在电脑前赶稿子,儿子坐在我旁边的书桌上,我有一句每一句地听他跟我说话,突然听到一句:


“妈妈,我现在不怎么敢跟你说学校的事情。”


我立即停下忙碌的手指头,把头转向他,


“为什么?”


“因为我跟你说了之后,你总会拿着这些事说事儿。”


“······”


我停了好几秒,“好的,妈妈知道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回想了一些自己和儿子的对话,不得不承认我确实犯了这样的错误

——我总想试图通过儿子经历的事,告诉他一些什么。


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我可能是一个被誉为很会“教育”孩子的母亲,因为我好像总能“启迪”和“启发”孩子。


孩子需要不需要我们的“启迪”和“启发”?

需要,在他感觉到困惑的时候。


但我似乎跑到另一个极端去了,

有一些见缝插针般的讨厌。


我为我的见缝插针感到汗颜···



02


绝大多数情况,孩子只需要被倾听、被接纳,


不需要安慰

不需要帮助

不需要告诫

不需要指教


而我们却急于告诉孩子该怎样怎样···


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小时候喜欢打篮球,每次运动之后身体畅快淋漓。他把这种满足和快乐跟爸爸分享,爸爸接过话茬鼓励他说:“打篮球这个爱好很好啊!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你要好好坚持下去,打好篮球!“


听完这句话,他感觉身体里流动的能量一下子堵在了心口,愤怒却又无从发泄,因为爸爸没有说错任何话。


还有一位孩子妈妈告诉我,她的女儿不喜欢红色,但学校的校服是红色的,为了鼓励女儿,她在女儿不情愿地穿上校服时,大声的说:“原来你穿红色挺好看的!”她说,她至今都记得女儿射向她那带着一丝鄙视的目光。



03


我们之所以急于安慰、评价、告诫、指教,其实是一种急于保护的心理。


就像看到孩子在雨中嬉戏,

会急于去撑开一把伞,

或者告诉他这样会感冒,

或者一把把他拉回来,

或者大声的呵斥让他快滚回来···


而对于孩子,他可能只想让你看着他,看着他经历体验雨中的感受,让你知道他在雨中的感受···


我们除了看着,其它任何的行为都会破坏这种感受和体会,但我们就是常常把它破坏了···


所以,孩子会选择不再让你看到

所以,孩子会选择不再跟你倾诉


倾诉,

不代表需要一个答案,

所以不要总是试图去给予什么,

无条件的倾听、接纳就好。



04


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但我们常常是,当孩子在观察和理解事物的这一面时,会急不可耐地走上前去,给孩子呈现事物的另一面。


貌似是让孩子看的更全面一些,实则把孩子看这一面的兴致也破会了,所以孩子在再看到什么、再经历什么的时候,他会选择不再告诉你···


孩子摔倒了,明明很疼,你却告诉他:“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冰激凌掉地上了,孩子有些懊悔自己不小心,我们却说:“不就个冰激凌么,妈妈再给你买一个。”

朋友们聚会,孩子没有被邀请,有些失落,你却告诉他:“没关系,爸爸也能带你去。”


疼、懊悔、失落、难过,我们常常看不到孩子的这些体会和感受,不但做不到理解,甚至会匆匆地掩盖和抹杀这些体会和感受,去给到孩子一个“代偿”。


对感受、体会

长期的掩盖和抹杀,

会让我们变得麻木不仁

或者沉溺于什么···


被忽略的那些感受和体会,

就像被不断摁入水中的溺水者,

总想出头,

却换不得一口气···


我暗自庆幸,我的儿子没有让他的情绪溺水,及时向我提出了抗议。



05


有一种谈话,被叫做“减压谈话”。


这是个适用于任何倾诉形式的谈话,夫妻、亲子、好友、同事···


不帮助、不安慰、不转移、不评判、不建议、不指责,


只有接纳。


对方说的时候,只需要回应

“嗯”

“噢”

“是这样啊”

“你很难过”

“是有些委屈”

“真是让人生气”

“我听了也觉得不舒服”


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需要我们去处理,倾诉者只是在分享他的感受和体会,他并不需要你伸以援手。


“不带评论的观察和倾听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克里希那穆提


·   END  ·



阅读量:25576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