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    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集团概况 > 新闻中心

【阅读素养】客子光阴书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发布时间:2017/3/14 9:11:46

崔 琼·不负春光好读书

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

高中部语文教师

我·与·书

我兴趣爱好特别广泛,读书是其中坚持最久的一项。6岁生日那天,父母送给我一套上中下三册的《上下五千年》。从那一刻起,书籍开始正式陪伴我,读书的习惯再未离开。

阅读为我开启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同于眼前真实世界的纷乱无奈,它饱含理想却又充满烟火气。我读过的每一个字,都深深的印在脑海里,每每在后来人生的某个场景中,突然蹦出来,启发我,帮助我,给我带来安全感和快乐。

幼年读史,少年读小说。整个青春期的记忆就是读各种小说,经典的、通俗的,言情的、励志的,来者不拒。即便是在需要全情投入万分烧脑的数理化课上,我也默默上演着“认真的坐在桌前,呆呆的盯着黑板,心中为了书里的人物欢欣或叹息”的戏码。

15岁的时候,我的文章第一次变成了铅字。一个由“买油菜”带来的乌龙事件,被我写的有声有色,刊印在了一套中学生作品集中。如果说阅读为我开启了一个新世界,写作又将这世界的广度和宽度大大扩展。散文、小说……我写的东西慢慢多了起来,拿了一些奖项,写作内容也由纯文学作品慢慢涉及到时事和历史评论。

大学期间是我阅读的第一个高峰,终于可以自由自在名正言顺的阅读了。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的政治、历史和哲学书籍。18岁的时候,我写的关于中日关系的文章获全国特等奖,在外交部和中国青年报的组织下与其他5名获奖者一同赴日交流访问。中国青年团中有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博士,有复旦大学中日关系研究学院的硕士;日本青年团中,有东京大学环境与社会系的博士,也有早稻田大学研究中日关系的硕士。不同专业的同龄人在一起,思想碰撞,言语交锋,中日之间的“宿怨”和“国沟”从这些青年人的言谈话语中淋漓尽致的显现出来。我的一些发言被刊登在《朝日新闻》上。这使我对历史和政治更加痴迷。回国后,我写了一篇《二重桥上的迷雾》,专门谈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回国后的第二年,我又写了一篇《从光州遥望北京》,从一名韩国留学生与我的友谊这个微小的视角,写两个国家的关系,再次获奖。

最近几年是我阅读的第二个高峰。每天的阅读量都在大几万字。手机和网络使我们随时随地可以碎片化阅读,由此积累大量新鲜的观点和语言。晚上的时间几乎都用来看书——纸质的,带着墨香的书。最近我把幼年时读过的历史书又重新看,还读了一些宗教的书。经历过一些人生的沟沟坎坎之后再去读古人的智慧,突然发现,所有生活中的不解与烦恼,都隔着时空,有先贤指点。千百年前,那些鲜活的人物,与我们同样面对选择,面对挣扎,面对“求之不得”之苦,与我们有着相似的痛苦与欢愉。他们用自己的人生践行着各自不同的人生理念。一个个活的任性而潇洒。时至今日,阅读再次以无声的方式,使我开悟,给我安全感和幸福。

我们·与·书

我们都知道读书重要,涵养心性,增加人文内涵,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的坚持阅读并从中收获呢?

现代人每天忙忙碌碌。真正看到周围人坐下来安安静静的看一会书,这样的场景好像并不多见。影响我们阅读的因素有很多:没有兴趣根本不想读、没有阅读习惯不能坚持读、愿意看书不知道该看些什么书于是无限耽搁下去、看了却看不懂,没有收获、没时间读……

可以说以上种种“理由”,都是爱读书的人不能体会的。我们讲“开卷有益”,随便抓起一本什么来看,于爱书人都是津津有味,颇有所得。白天的点滴闲暇、晚上的睡前时间都是读书的好时光。

所以,在意识到读书的好处之后,最好对我们的下一代采取从小就培养阅读兴趣的策略。给他书而不是帮他打开电视,陪他念书而不是一起看动画片。当他在文字中获得的愉悦远远超过电视节目带来的刺激时,阅读兴趣就建立起来了。

对于成年的我们,如果没有阅读习惯,那更需要培养。只不过这种培养会有点难,过程会更漫长。因为你已经有了其他“习惯”,你需要有意识的去拒绝“诱惑”。掏出手机刷刷朋友圈、微博,浏览一下网页上的各种八卦新闻……这些浅薄而直接的感官刺激比起阅读来更能使人迅速形成习惯。

兴趣是一切的基础。没有兴趣,一切便只是不得不去做的任务,真做起来会很苦涩,更根本坚持不了。这世上的“不得不”已经太多。如果读书也成了一种“不得不”,那便没有去继续的意义和可能了。

很多人说没有时间。可是读书不是一件你必须要洗手焚香沐浴更衣才可以做的事。它如此简单。随时随地。半个小时你总是有的。如果你连半个小时都不能给它,只能说明在你心中有比它更重要的事。

读什么?

还是要遵从你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如果实在不知道该看什么,就去看看畅销书排行榜。如果真的能踏下心来,那就读经典吧。

怎么读?

网上有一个讲法我觉得很好。他说读书基本上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就是在读书的时候遇见了很多新的词儿、新的说法,这是最简单的层面。

第二层,是你读了一个新的故事。

第三层,是你看到了这个书中的很多种新鲜的人物,看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形象。

第四层是最重要的,那就是,通过读这本书,你理解了这个作者想告诉你什么、想向你表达什么,并且你看懂了他是怎么表达的。

当读到鲁迅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怀疑“他为什么不直接写:‘我门外有两棵枣树’”?而是要揣摩出他彼时正陷入对前途的迷茫里,没有朋友,难谈未来,整日面对着沉郁的院子,只能面对着那两棵枣树那种极度的孤独。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也不能理解对方到底要表达什么。也有很多时候,我们的满腹情绪苍白到只能用“郁闷了”来表达。读书使你的心更加柔软,更能体会对方,也使你更容易与这个世界交流。


我与语文课堂

当老师曾是我年轻时的梦想,为此,我放弃了其他的职业选择。我特别渴望把我看到的、体味到的全部交给学生。是的,是“交给”而不是“教给”。十几岁的高中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对滋养美好的人性功不可没。语文是一门素养学科而非智力学科,以提高对语言文字及生活的感受力、观察力和表达力,从而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拥有形成个人观点的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为目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不可速成,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老师的作用加速这个过程。这是一个情怀与技术兼具的培养过程。

我的语文课堂,充满文学气息,但表现方式灵活多样。

“朗读无处不在”:我始终觉得,配乐朗读是最能将一篇美文的美发挥到极致的方式。所以,我们的课堂上,配乐读诗,读散文是经常的。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为学生朗读了史铁生的整篇的《我与地坛》。课文只节选了其中的两节,我读完了所有的。两节课的时间里,我一句一句读,学生静静的听,音乐轻轻的飘荡在教室中。这一幕留在很多学生的记忆里以致于毕业后很多年,他们还告诉我,总是记得其中那些美好的句子,记得我朗读时的声音和那天的安静。


“电影与写作相通”:我给学生看过不少我精选的电影,每到假期我也会列一些推荐的电影名单给他们。这些电影都有鲜明的特点。有的是光电声色运用的妙不可言如写文章时极尽的烘托渲染,有的是情节跌宕起伏如作文的起转腾挪,有的是台词意味深长撼人心魄于写作直接拿来便可用,有的是演员表演深不可测眼神嘴角都是戏。电影艺术与写作,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相通的。看完之后的全班讨论是大家最喜欢的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能被细心的眼睛发掘出来。讨论完后这部电影才算是看完了。

“诗与歌词的对比”:诗是智者敏感的思考,歌词是凡人的诗。这两样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课堂里。古今中外的诗,流行、蓝调、或者说唱歌曲的歌词……诗与歌词同样短小精悍意味深长,但即便是同样的主题,却是不同的表现方式。拿来对比,意趣丰富。

“经典古文阅读”:以课本为依托的经典阅读。我根据选修教材《先秦诸子散文》《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做适当的扩充阅读。以我讲为主,精选某些篇章进行讨论式阅读。我们对经典的研读,往往参考多家研究的结论,不拘泥于某些固定看法,并且一定与鲜活的人生经验相结合,所谓“学而时习”。有时候,我还会请同学们进行古文的汉译英练习,以便他们更加了解汉语的语法特点,加深对汉语语词直指意、联想意和语境意的理解。

语文素养的建立,主要来自于阅读素养的培养。“语文无处不在”。打开感受的毛孔,从生活的每一处发现可以用来阅读和欣赏的资料,会更加理解阅读的含义。

在2015年全球基础教育研究联盟大会上做题为“阅读的终极意义是提高生命品质,为我们终身发展服务”的主题报告。


“客子光阴书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年轻的时光就应该用来读书;明媚的春天,就应该用来读书。有人说,读书和健身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自身升值方式,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不要愁老之将至,因为你老了也一定很可爱。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我当然也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上帝也老了十岁,一切都是一样。”

读书,让你有限的生命时光被拉长。我们在岁月中不可抑止的老去,然而读书能让我们坦然的面对机体的衰老并能重新找到新的灵魂的生长点。

愿你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阅读量:15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