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环节”教学法浅见
一,给孩子知识必须以孩子的已有经验作为项目设置的前提,目标确立贴近幼儿需要
孩子通过家庭、幼儿园、各种公共场所的经验积累,有些知识点已经是他已有的,或早已习得,因此生活经验是课程设置的主导方向,我这节课是《空间对应与代数型加法》,老师们在我的项目设置上精心研究,通过孩子的已有经验,比如:孩子可以根据自己和他人的英文名顺利找到自己的橱子,或看小朋友在桌子位置可说出对应小朋友的名字等,有一定的空间对应与辨识能力;同时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积累的数概念,幼儿也具备一定的计数能力;因此,我们将“情景数学”教材中的练习题,大胆的作为整节课的“项目纸”,让孩子最直观的利用已有经验将两方面内容结合,充分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孩子结合以有经验当场完成“项目纸”并通过小组自纠,尝试空间对应与代数型加法的学习。
二、适时结合情境,情境合理并是孩子熟悉的
情境式的数学学习,有利于孩子更加直观的接受知识,但要适度不能喧宾夺主,但如果加入情境,就尽量的真实化,必须合理化。比如,这一次是以幼儿喜欢的益智动画片《米奇妙妙屋》的各种人物作为新授情景,结合多媒体由
三、课程环节的设计要循序渐近,孩子“跳一跳能够到”是最理想状态
孩子学习知识一定会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当他第一次解决了你抛出的问题后,信心大增,这样很有利于之后更深入的吸收新知,如果环节设计上没有考虑这一点,孩子的参与热情有可能减弱,后面如果是容易接受的知识孩子的兴趣点也不会高。因此这节课中,幼儿从独立完成简单的对应及代数型加法,到小组讨论完成变异后的空间位置对应及代数型加法,在到最后可以完成十以内数的任意组合,并小组自主进行空间位置的分配与对应,课程设计由浅入深幼儿通过逐步完成项目完全达到了课程目标,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生活中。
四、充分利用“四环节”中小组讨论的优势,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开展“四环节”教学法就不能低估孩子的能力,给予幼儿充分的思考空间,尊重幼儿接受能力,老师交给孩子的解题方法也许在孩子自己看来不是最直接容易的,从大课堂的老师讲授,到小组内的自主分析、讨论,每个孩子都有了更多发言机会,并锻炼来孩子在小集体中的协作、分配、表达能力,更具个性化。有些小朋友逻辑思维能力很好,但羞于在所有人面前表达;有些语言表达能力不错,但没有很好的解题思路,小组讨论给所有幼儿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形成互补,共同进步。比如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上多次用到小组讨论的模式,更好的培养了孩子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好习惯。
五、真正的做到“幼儿操作探索为主,教师引导”式的新理念
我们都认为把课堂交给孩子是一堂课最好的教学形式,问题是孩子怎么成为课堂主人?教师不讲的情况下孩子怎样主动的参与?孩子解决不了问题后怎么办?这就需要精心设计,为孩子提供切实可操作的材料,但不能过于具体;教师成为引导或发问人,而非解决问题的人;当发现一组幼儿讨论陷入困境,教师及时给予正确的方向,比如仅仅提示下一步应该做什么,而不是直接告诉要怎样做;当出现知识性错误后,请幼儿自纠等等,这些都是通过不断的试课大家公认最好教师角色,我在这个过程中也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理念。
六、教师引导语精炼、简洁、不乏渲染力
将“四环节”教学应用在数学课中,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教态、课堂组织等基本素质,老师引导语的设计是重点,决定着一堂课孩子是否能够顺利自主解决问题,但简练并不是省略不说,一开始我是生怕自己说话啰嗦,所以就使劲简略,但效果事与愿违,大部分孩子听不懂时,对自主操作、小组讨论造成障碍,达不到教学目标,之
七、评价到位,注意到每个孩子发言的优点,真诚鼓励,针对性强
四环节数学中,激励评价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孩子们自主解决,完成任务,并渴望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只是泛泛的“你真棒”“很好”“非常好”一节课下来孩子不能直接的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一开始试课时,容易紧张,总是不能很及时的鼓励评价孩子,
这些就是我这次参加展示课的收获,在日常教学与带班中我会继续摸索,坚持将正确的理念,四环节的经模式融入到一日生活中,让孩子们切实的得到锻炼与发展是我的目标,最后谢谢“幕后英雄”,这是大家智慧的结晶!(文/ 郭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