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扶贫必扶智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省各地陆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扶贫工程,为贫困山区学子打开了“希望之门”。
教育扶贫需要注意的环节有哪些?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做到有的放矢?随着教育扶贫工程的深入,各方也在不断创新,完善举措,以期取得切实成效。
围绕相关问题,记者日前走访了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的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以及多所受其帮扶的山区学校。
1 |
把教师当“种子”,为山区教师赋能 |
占地120亩的校园建好了,教学楼是新的,桌椅、黑板、多媒体设备都是新的,但开学之后,赞皇二中校长焦立杰依然忧虑重重——优秀师资严重短缺。
时隔数年之后,他对建校之初的那份困扰仍记忆深刻。当时全校60名老师,刚毕业的居多,缺少教学经验;特岗教师多,没有编制思想不稳定;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少,教学水平亟待提升。
石家庄市自2011年启动山区教育扶贫工程,调整山区学校布局,新、改扩建82所学校,让山区6县的孩子下山读书。赞皇二中就是其中设立的新学校,接纳了5个乡镇107个村的初中生。
不仅石家庄,全省贫困地区的教育硬件设施都在改善。其中,自2015年起,我省向37个列入教育扶贫工程的贫困山区县,投入资金5亿多元,新、改扩建校舍超过40万平方米。
一直以来,贫困地区的教育都在为师资所困扰。教育扶贫力度加大之后,这种困扰越发凸显。
“过去,山区学校的软硬件都不好。如今,硬件得到巨大改善,相比之下,师资、管理等软件问题格外突出!”石外集团党委书记强新志首次走进赞皇二中时,便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教育扶贫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强新志说,目前,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一些“名校”聚集,从而造成城乡学校间“肥者愈肥、瘦者愈瘦”。
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能否把本校优质教育资源与山区学校共享,探索一条山区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子?很快,该集团与石家庄市6个山区县的12所中小学结成了对子。
杜尚真是行唐县北河志和小学的英语老师。该校323名二至六年级学生,只有两名英语老师。她一度困惑,这些山区孩子为什么总学不会自己讲授的内容?
“其实,不是孩子们笨,而是老师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石外集团初中部主任魏茜负责的课题组调研发现,12所山区学校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专业技能水平不高。无论是过去招来的中专、职校毕业生,还是近年来补充的特岗教师,都很少接受过系统专业的从教技能训练。
教育扶贫,老师是关键。石外集团调研后,谋划了山区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即把山区教师作为“种子”来培养,提升其教育教学水平,让他们在山区学校生根发芽。
受帮扶的学校共选出140名骨干教师作为“种子”,石外集团则选出140名导师,双方采取手拉手、面对面的同伴互助模式进行培养。
杜尚真也成为了一颗“种子”。
“师傅,我们进入期末复习了,要背写单词和句子,学生们感到枯燥,您有好办法吗?”上学期期末,她给导师孙世茹发微信。孙世茹很快回复:“可以搞搞背诵比赛,或者把单词卡片挖空,让孩子们填;还可以结合课文来朗读、背诵……”
杜尚真发现有了导师的日子就是不一样。暑假时可以跟着导师一起外出研学,一起备课;平时有问题可以随时向导师请教;导师还会定期来校讲授公开课,师徒俩会“同课异构”,围绕同一内容分别备课、上课、评课……慢慢地,她的课成了孩子们的最爱。
平山二中教师贾秋利也有很大收获。和该校大部分来自乡镇的教师不同,她本来就在县城任教,而且早就评上了高级职称。用她自己的话说,随着年龄增长,事业上基本没了追求。
但她发现,前来开展教育扶贫的老师,无论年纪大小,都很敬业。受到感染的她,紧跟导师步伐,业务水平显著提高,2017年,她被评为该县唯一一名特级教师。
而今,在山区学校,这些“种子”教师也成了导师。学校确定了二代“种子”,开始跟着他们共同进步。同时,随着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平山二中、元氏七中等还成为了全县初中的教研基地。
2 |
让校长拓视野,促管理理念提升 |
对于帮扶中的一些现象,也有人表示过顾虑。一位山区学校校长表示,他们以前接触过很多帮扶活动,但有的不过是在走形式,不仅没效果,而且迎来送往,费时耗力。
教育扶贫,究竟怎样“扶到位”?
调研发现,12所山区学校,每一所都是新的。建校之初,有的连规章制度都缺少。有的甚至没有具体的目标规划。
石外集团探索将所帮扶的山区12所中小学纳入集团统一管理,把“人的能力建设”作为教育扶贫的根本,围绕山区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的能力提升,实施九项帮扶工程,制定十年帮扶规划,打造一种“紧密型、全方位、常态化”的帮扶模式。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帮扶中,如何提升山区学校校长和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被放到了首位。他们被组织起来集中培训、外出考察、挂职锻炼……校长们的视野在开阔,思路也在更新。
2014年暑假,教育扶贫中的首次全员培训刚进行到一半,元氏七中校长曹建伟就带着老师们先撤了。原来,他得带老师们回去招生:全县有14所中学,生源竞争激烈,下手慢了好生源就会跑去别的学校。
坐落在元氏县城西北的该校,是一所负责接收山区孩子的寄宿制中学。这些孩子的入学成绩,有很多只有一位数。生源差,让曹建伟感到非常苦恼。
“为什么好学生会选择别的学校?关键还在于你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强新志带着集团的干部们专程到访这所学校,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而后,他组织骨干教师,以“订单式服务”的方式,就该校的集体备课进行了专门培训。
2018年中考,元氏七中的成绩,从全县后三名上升到第五名;赞皇二中等其他五所山区中学的中考成绩,在各县也均名列前茅。石家庄市教育局的数据显示,6个山区县4465名深山区初中毕业生中,有2796人升入普通高中,占比达62.6%,超出市区中考普高上线率10个百分点。
“过去,我这个当校长的,只盯着升学率和优等生的发展。现在,我们认识到,教育还要放眼长远,重在育人。”曹建伟说。
新认识之下,该校干了一件大事,全校师生出动4000多人次,从身边人、身边事入手,搜集来几米高的素材,经过层层把关和筛选,最终编写成了一本励志教育的校本教材。
令曹建伟欣慰的是,在参与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有了特殊的收获。
教材中收录了这样一件真事:一个生产动物饲料的小厂子,因为存在污染面临着关停的风险。关键时刻,企业负责人决定引进技术,改产宠物粮,企业从而获得了新发展。采访完这些后,一位学生在文中写道:“遇到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寻求改变,不懂得创新发展。”
这句话让曹建伟深有同感,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也该更多地采用改革和创新的办法来突破。
“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在视野不断开拓中,那些更加现代的教育理念,开始被帮扶学校的校长们接受,12所山区学校也都有了自己的办学思路。
行唐县北河志和小学有间教室,是孩子们最向往的地方。这间教室,摆满了老师和学生们从野外捡来的石头。这些石头,颜色各异,形状千奇百怪。不过,每块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和发现人的名字一起写在名牌上。
“这些石头的功能是多样的,可以用作自然地理方面的科学知识讲授,可以用作造型艺术方面的启蒙。”该校校长习震说,不仅如此,该校还把“志坚如石,和润似玉”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
3 |
改变,在润物细无声中 |
精准扶贫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教育扶贫更需如此。
随着教育扶贫的推进,我省建设了大量寄宿制学校。很多孩子从小学二年级就离开父母,一些山区孩子入学后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
平山二中九年级的高洁,刚入学时因为想家,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但参加书法社团之后却变了,人开朗了。她说:“练习书法,能让人心灵平静!”
需要关注的,不止一人。平山二中副校长苏书明观察,很多孩子刚入学时都会有一个心理波动期,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也会影响其成长。
石外集团扶贫办教师齐世铭等人调研发现,各山区学校中,留守儿童几乎占了近1/3的比例,长期缺少父母关爱,也影响了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因此,该集团在帮扶中,提供了专业化的解决思路,推动山区学校用活动育人,实施励志教育、体验教育、心理教育等,促进山区学生健康成长。
平山二中选择把社团建设作为破解问题的一种途径。该校成立了60多个社团,老师们全员兼任指导工作,学生们每人都会选择一个社团加入。找到兴趣爱好之后,陌生的校园逐渐被孩子们喜爱,心理也逐渐稳定。
把体验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石外集团每年都会邀请山区学生来校体验城市生活,与城市的同龄伙伴交朋友,交流思想和学习的方法,也会组织城市学生进入农村学校和家庭进行体验。
灵寿二中九年级学生段雪敏,就在这样的体验中发生了改变。
她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一直由母亲负责照顾她和患有脑瘫的弟弟。四年级时,母亲突然因病去世了。当时10岁的她,感觉失去了所有的快乐,开始不愿意说话了。
2014年12月下旬,她第一次走进石外集团的校园,参加“手拉手共成长”活动时,为现场的气氛和小伙伴所感染。后来,她又来参加了元旦联欢、外语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还住到了“手拉手”伙伴的家里,与小伙伴一起听课、一起活动……
不断的交流中,段雪敏变了,变得爱说爱笑、更有自信,学习成绩也在显著提高。九年级上学期的两次考试,她连续获得了年级第一名。
很多改变是在润物无声中发生的。实施教育扶贫,不仅要影响和改变孩子,有时候还要改变孩子的父母。
“我喜欢上学!”杨伟红是平山县北冶小学的五年级学生,但这个最朴素的想法,也曾差点破灭。
杨伟红的父母身体不好,除了种地,只能打点零工,日子勉强维持。但近两年,两个哥哥先后考上大学,高额的学费、生活费让家里吃紧。因为没钱,父母选择让其中一个先去当兵,退伍后再读书。至于杨伟红,他们打算:“一个女孩子,再上几年就让她出去打工赚钱吧!”
教育扶贫中,不断有老师和其他家长来家里看望,在交流中,杨伟红的父母明白了:让孩子读书,才会改变她的命运,才能使贫困不再延续。1月29日,是杨伟红的11岁生日。这天,她收到了一份独特的礼物——父亲告诉她,会一直供她上学。听到这些,小姑娘开心极了。
为了促成这样的改变,石外集团调动了很多学生和家长参与扶贫,还把已经保送上大学的优秀高中生,送到山区学校开展“阳光小讲台”志愿支教活动。
这些准大学生们,凭借和山区学生更接近的年龄,用和山区学生更贴近的语言,在学习态度引导、学习方法指导、心理问题疏导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志向并不空洞,就是替自己预测的一份未来,你们要加油啊!”2018年4月27日要离开赞皇二中时,桑若琳叮嘱那些和自己朝夕相处了2周的学生们。
此前,她已经被保送北京外国语大学。而此刻,她的手里塞满了孩子们写的纸条:“小桑老师教的音标,我会用一辈子!”“小桑老师,我会努力,请你在前方等我!”……
■记者观察
从解决问题中突破
教育扶贫进程中,一些新的问题也引起了各方面的思考。
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上高中、考大学,有些孩子是否应在初中就开始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山区孩子也开始“分不清麦苗和韭菜”了,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究竟该如何落实?
一放假回家就被手机所“捕获”,如何让孩子将在学校努力培养起来的好习惯带回家庭?
……
近几年,我省对农村教育,尤其山区贫困县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效果已经显现。但有些问题,不是依靠增加投入就能解决的,需要从各个方面去探索创新,好好解决。
“最头疼的还是师资,我们有9个班,323名学生,却只有18个老师!”行唐县北河志和小学校长习震说。
不仅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要轮流值班,管理住宿、就餐秩序……记者注意到,在寄宿制学校,老师们都在超负荷工作。
如此劳动强度之下,对于接受提升水平的培训,很多人已经没有精力了。而利用网络开展的教师培训中,很多老师打开网页后,就去忙别的,成了应付交差。
山区教育“能力不足”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在教学中,课程标准本是指导教师进行授课的大纲和灵魂,是每位老师应该熟练掌握并内化于心的教学尺度。然而,很多山区教师,还不知道课程标准的存在,只会照着课本来教,只会给出标准答案。
除此之外,特岗教师队伍也不稳定。一些教师干满3年转正后,会立刻申请调离山区学校,导致山区学校的老师像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成了培养特岗教师的“试验田”。
管理者和教师队伍存在问题,最终必然会影响学生。因此,有关教育界人士呼吁,需要大幅度改善山区教育环境,并进一步在薪资待遇方面向农村教师,尤其是山区教师倾斜,以吸引更多优秀师资愿意到山区学校任教。
现有教育体制中,尚未建立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由此,如何培养这些地方教师队伍的职业认知和荣誉感,激发他们通过提升自身水平进而提升整个山区教学水平的内在动力,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其实,省内各地也在进行一些探索。例如,在赞皇二中,经过呼吁之后,政府部门通过设置公益岗位的形式,派来了20名生活老师,为该校3000多名学生的生活管理提供了新保障。
但有些问题仍然存在困扰。赞皇二中校长焦立杰非常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他说:“有的孩子初中毕业后就要走向社会了,初中将是他们受过的最高教育,那么能否在初中阶段为这些孩子掌握从业技能做些什么呢?这值得进一步探讨。”
从解决问题中突破,期待教育扶贫越走越深,越走越实。
文/《河北日报》记者 董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