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建设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受到教育界广泛重视。随着时代进步,智慧校园建设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停课不停学”的教学安排为在线教育的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10月28日,第21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2020中国国际教育研讨会网络会议召开。中美教育专家、学者围绕信息技术在校园和课程中的应用、在线教育和教育质量等话题,展开讨论,探索跨学科教学、智能化教育等教育教学新模式,推动中美基础教育在现代教学技术应用领域交流,加深合作。
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副校长魏茜在研讨会上做发言。
魏校长结合石外集团线上教学的做法,畅谈线上教学与教学质量的几点认识:
一、选择与在校园里师生面对面教学相近的线上教学手段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保障。
线上教学不是新鲜事物,疫情之前的线上教学已经是很普遍的,比如远程教学、直播课堂、微课、慕课等,这些线上教学方式在疫情期间被许多地区和学校采用,优势一是充分发挥名师资源辐射作用;二是不受时间限制,可以反复观看。针对师生面对面线下教学来说,劣势一是师生不能交流互动;二是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石外集团的学生覆盖小学、初中、高中6-18岁的年龄段,学生总数近万人,中小学与大学生来比,自律性相对较弱,在日常课堂上教师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参与、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石外集团在选择线上教学方式时,重点是考虑能否达到与在校园里师生面对面教学相近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线上教学的质量。
2016年,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申报的国家“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山区教育扶贫实践模式研究》顺利立项,其中一项子课题是《山区小学教学点质量提升的有效模式研究》,在中国农村小学教学点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小学教学点一般只有1、2年级的十几名学生和1、2个老师,办学条件和教师素质相对较差,在教学点上学的孩子家庭比较贫困,家庭条件好的孩子都到乡镇中心小学或县城小学就读。通过教育解决扶贫问题,就需要让教学点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与乡镇中心小学和县城小学同样的优质教育,在课题研究中石外与中国移动公司共同开发网上同步课堂教学平台。
平台突出的特点是实现了农村中心小学和教学点的“一带三、同层次、标准化、双互动、无延时”的网上视频实时互动课堂模式。
这种“一带三”线上教学方式只需要4个客户端就可以实现“双互动、无延时”,“一带三”延时仅在几十毫秒之内,因此,我们把这个技术应用在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解决了从小学到高中200多个教学班11000名学生和近1000名教师同时网上教学,达到了与在校园里师生面对面实时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形成了网上视频实时互动课堂的石外方案,并在中国教育报、河北日报等媒体进行了报道。
二、选择与网上视频实时互动课堂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保障。
线上教学虽然从技术上解决了“无延时、双互动”的问题,但毕竟隔着屏幕,如何做到隔屏不隔爱,课堂上师生情感互动对教学质量的保障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石外集团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方式,自己的老师教自己的学生。由班主任在网上建立云端教室,该班学生和科任老师可以登陆到同一间云端教室,按照课表规定时间进行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了自己的老师与自己的学生每天面对面互动教学,师生交流流畅,具有很强的亲和性、互动性和针对性。
为了保障线上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隔屏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状态上,要着正装、化淡妆上课;授课环境光线充足、背景整洁、视频画面清晰;语言亲切有激情,感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上,要放慢进度,狠抓基础、多提问、重点评,多表扬、多激励,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上课状态。在教师评价上,定期进行学生评教活动,让学生对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满意度评价。通过与同期线下评价数据对比,线上教学期间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评价高于线下教学。
(二)居家线上学习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
在学习状态上,居家学习要尽量达到在校学习的状态,学生一律穿校服上课,按上下课铃声就位,增强上课的仪式感。在课堂表现上,要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课堂讨论。在学业评价上,教师要及时批改学生网上提交的作业,通过线上教学测试平台,加强单元测试和阶段考试,及时分析学生线上学习的效果。
石外集团在疫情期间还开设了丰富的线上教育活动,如:线上的升旗、主题班团队课、演讲比赛、绘画比赛等,开展了文明、健康、创新等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生命、责任等教育,还开展了学生居家学习生活、电子产品使用和视力保护、家庭亲子关系等网上问卷调查,开展了亲子阅读、亲子运动、亲子劳动、亲子游戏等亲子活动,家校共育,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此次疫情给教育所带来的启示是,我们已经迎来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共存的时代,无论今后疫情是否存在,线上教学对学校教育来说仍然是需要长期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我们将继续努力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