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年级数学组王淑敏老师示范课
2011年11月15日下午,在综合楼国际会议厅,初二年级组织了由数学组王淑敏老师及初二(2)班全体同学所进行的四环节数学示范课展示观摩研讨活动。活动由初中部教学处副主任任克茵主持,初二年级主管校长明燕、年级主任马增伟、魏茜、初二全体教师及部分家长出席了此次观摩活动。
任主任主持中讲到:初二年级的老师们积极践行“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认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力争使每一位同学在课堂上取得最大的收获。10月19日,初二年级推出了外语组康韶伟老师的示范课,11月4日,江西省教研员们和我年级部分教师观摩了谷静老师的“四环节”语文课《核舟记》。今天,将由初中部数学学科主任王书敏老师和初二(2)班的全体同学,来共同完成一节数学学科的“四环节”示范课。
王淑敏老师的授课内容是《确定平面上物体的位置》。虽然此节内容简单稍显枯燥,但在王老师高超的授课艺术魅力下,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整堂课中王老师语言幽默,与学生们配合默契,这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充分说明在平时的课堂中,王老师都很注意课堂气氛的活跃性及学生的参与性,使知识有层次感,学生更有兴趣。
一、课本是命题人的依据,仔细、认真、反复地琢磨课本,不仅是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做的事情,也应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因此,教会学生如何读书,如何在读书中思考,并提出问题,她将来才能会读题,才会解决问题,是我的第一理念。
三、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应尽量将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新知识联系起来。因此,①课前设计时,老师必须反复想,学生已经知道哪些知识?有哪些生活经验?通过自己读书,又能明白多少?哪里有困惑需要点拨,在哪里可以提出更多的问题等等,学生能自己明白的,老师就不讲,而是起着倾听、点拨、评价、提升的作用。②课堂上,在检查学生预习、交流展示中,老师要时时关注学生,说数学的语言,做数学的过程及听数学的能力,从而达到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为目的。
四、本节课的三个项目,以不同形式设置,但紧紧围绕一个核心:确定平面上物体的位置,需要一个参照点,两个数据,来展开,寓一些游戏、活动、各种激励于知识之中,实现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更应成为充满活力的生命过程。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玩中学”、“做中学”,并在做中建构新知识。在整节课里,要更加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投入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以及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她们在快乐中有收获!
数学教研组长杜瑜老师也就这节课的示范性做了以下点评:
(1) 项目书与课本的完整结合——充分发挥项目书对课本的补充、延伸作用
(2) 对作业中预习环节的重视——通过小组互查,检查预习效果
(3) 充分体现四环节的智慧力求课堂的鲜活性——通过游戏、象棋、地图、雷达图等等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变换形式,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力求课堂的灵活性、鲜活性。
(4) 激励评价的多样性、丰富性——学生自评、互评,老师点评贯穿整个课堂。尤其是老师的点评,语言幽默、评价到位,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通过最后的老师寄语,升华到“在初二的大舞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情感还得到了提升。
生物教研组长景朝辉老师谈到,王老师备课细致,语言幽默。地理教研组长王锦玲老师谈到王老师的课是有趣、有用、有效的课堂;初二数学组的姚兆俊老师谈到一定要有很强的“内功”才能达到王老师这种调控课堂的能力,所以要不断加深自己的“内功”;
一位家长说:“把孩子送到学校来,以前就非常放心,听了王老师的课就更放心了,这是我们家长对全体老师及学校的信任。”
通过此次王淑敏老师的四环节数学观摩示范课,展示了初二年级教师扎实的基本功与不断创新的授课能力,为初二年级及我校持续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起到了带头与巩固的作用。 (文/边志新 图/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