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    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集团委员会 > 德育教育委员会

中小学书法教育与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11/12/14 18:14:27
 

中小学书法教育与传统文化

■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 孙学峰 

 

近日,《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下发,要求按照课程标准开展中小学书法课。作为一个热爱并长期关注书法启蒙教学的个体,笔者对此做相对乐观的畅想。未来几年内,中小学书法教育必将取得长足的发展,并进而促进其他教育学科的发展。眼下中小学书法教育处于发轫阶段,除了师资、工具短缺等现实的困难亟待解决,许多理论问题值得广大书法教育工作者和书法研究者进行审慎的思考和讨论,比如在书法的艺术属性被无限凸显的宏观背景下,仅仅进行笔墨技巧的训练是否能够概括开设书法课的全部使命,中小学书法课应该设置哪些教学内容、完成怎样的教学任务等。笔者不揣浅陋地提出这些问题,主要因为它是书法教育中所有问题的基础,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在书法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更关系到学生的书法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

 

传统书法是以汉字作为表现载体,以书写汉字作为表现形式的。汉字是一种进行思想和信息交流的工具,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华儿女长期求索的集体智慧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汉字这些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书写来完成的。汉字具有神圣的属性,书法艺术得以产生、成熟和发展,与人们对汉字的这些认识有关。尽管我们习惯认为书法在魏晋时期趋于自觉,其实,人们很早就开始注意到汉字书写的美观,并强调根据不同的用途、场合表现相应的书写风格。张怀瓘在阐释书法的意义时说:“阐典坟之大猷、成国家之盛业者,莫近乎书;其后,能者加之以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

 

大概自《周礼》所载“六艺”以来,历代关于“书”或者“书学”的教育,并不像今天习惯上所理解的将笔墨技巧作为主要的训练内容,而是将汉字的识读、书写以及汉字构意的讲解、文化的阐释融为一体,从而保证了汉字的正常使用秩序,也使书法艺术的发展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以说,几乎在汉字使用和汉字书写的任何角落,都会有对艺术美的追求,尽管其中的某些趋势或表现,与后来书法艺术的要求没有直接的关系甚至有所抵触,但无疑确保了书法生命力的长盛不衰。

 

晚清之后,社会形态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人们对书法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改变,先是以“不规整、有意趣”的“碑学”书法范本用以反拨端雅、整饬的日常书写,继之以科举考试制度的废置和系统书写训练的荒芜。后来,伴随着反对文言文、废除汉字和汉字改革的思潮,和书写工具的改变与电脑的兴盛,以及西学的引入,最终使得书法艺术的创作与汉字的使用趋于脱节。人们一方面是愈加漠视汉字的重要作用,比如,部分学校在比较重要的考试中不再评定语文成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领悟能力不断减弱。由于忽略了正常的汉字书写训练,不仅汉字书写的美观程度有所削弱,基本的笔顺规则不能把握,错字、别字也明显增多。另一方面,人们更加凸显书法作为艺术的属性,高校的书法专业多由美术系或艺术学院管理,书法协会隶属于文联,书家获得了艺术家的身份和艺术活动的平台等。由于忽略了汉字作为工具的属性,不仅书法专业工作者的文化水平和汉字使用能力有所降低,书法赖以存在的场合不断缩小,甚至渐渐蜕化成为一种展厅或客厅文化。

 

很多有识之士在各种会议、学术研讨、理论文章和媒体中,倡导开设书法课,提高汉字认知和书写训练,加强在书法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等一系列问题,而将书法教育看作单纯的艺术创作技能训练或者艺术审美情操培养似乎显得有些狭隘,它还应该承担更为沉重的历史责任和现实任务。书法教育首先应该恢复书法作为汉字书写艺术的本质,正确地认识书法的内涵,进而以书法课为窗口,培养学生正确、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全面领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转载自2011年12月8日《中国教育报》

 

   

 

阅读量:16682